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地表水整体为轻度污染,地下水处于较差-极差级别的过半,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目前水体污染形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国家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积极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日前,《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标志着我国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水体修复将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据中国水网《中国水业市场研究报告(2013版)》研究显示,从2012年开始,水环境修复项目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33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倍多。
流域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治理修复逐步推进
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区内河及相关水体的环境状况越来越差。据报道,我国城市河道大约有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关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了包括引流、截污、清淤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但是随着城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率如果未能同步增长,将迫使城市内河接纳污染的负荷越来越大,大多数河段淤积严重,水流不畅,纳污容量越来越小,内河水质普遍越来越差,将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因此开展城市河道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由“污染防治”到“污染防治加生态修复”,这是流域污染防治理念上的大变化。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今年年初曾指出,我国还需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的思路,凝练出流域治理的整装成套技术,探索水污染治理的模式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推进专项成果的推广应用。
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开展城市水体修复治理工作,改善城市流域水体,加强防汛能力。今年4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北京计划通过采取现有污水处理厂深度挖潜和在城乡接合部重点村庄、居民小区及河道干支流重点排污口建设临时治污工程等措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万立方米/日,初步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重点对清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等河道内垃圾、漂浮物等进行打捞、清理。6月初,三年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确定的34条中小河道全部完成清淤清障。日前,佛山市召开水环境治理工作督办现场会宣布,到2015年底,全市主要河涌水体将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未来几年,佛山市将积极实施内河涌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七大工程,共计271个项目,总投资约128.64亿元。
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体修复市场广阔
据《地下水质量标准》显示,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ⅲ类水质标准的占63%,符合ⅳ类-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其中,我国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情况严重。以华北平原为例,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已无ⅰ类地下水。可以直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则占56.55%以上。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工作,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将投入346.6亿元支持6大项目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日前发布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到2015年年底,优先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等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2015年后适时动态增补项目。未来十年,包括地下水质监测、工业废水处理等在内的多个细分领域有望分享这一市场。
目前,中节能、、新之地、环能德美、博天环境、先河环保等企业已率先投入到流域水体和地下水的修复治理领域,为更好的完善水体修复技术做出贡献,引领我国水体修复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尽管现阶段水环境修复市场尚处发展初期,但在国家政策、规划的带动下,我国水污染治理有望获得新的突破。